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闽都史话

旭日出海照江田

2015-07-20 11:21:32    来源:福州新闻网

  当阳寺前,凭石钓鳌沧海里 朝元观下,临水擒蛟碧潭中

  三溪从西面崇山峻岭而来,源远流长。溪流为两山相夹,北为柏山,南为魁山,山水相依。即将奔流入海之时,魁山一个转身回拥,耸起一山如屏障称屏山(回龙顾祖),溪流之水折而向北,前绕柏山而出。奔腾而下的溪水,为屏山所阻,激荡河床,在柏山与屏山之间下切形成无数深潭(搏纱、破石诸潭),深潭如鼎,又称鼎溪。随着泥沙的淤积,滨海平原的扩展,鼎溪分为二支,一支继续北流(北溪),一支向东而出(南溪),于是柏山与屏山各有水绕,故称“三溪”。三溪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人文荟萃。从村外观望,柏山与屏山左右相拱,魁山与后山(鼎山)高耸其后,双溪分流,河浦纵横,如天开图画,又似“参”字展铺。宋熙宁四年(1071年)秋九月,福建转运使张徽与转运判官蒋之奇游柏山,就曾以“游参村山”为题。分别赋诗一首。蒋之奇诗句有“人家溪两岸,遥望似桃源。”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字晦翁)赞其为“溪山第一”。傍晚时分,夕照下的三溪村,层峦叠嶂,晚霞如锦,水网映辉,如海上仙山。清乾隆年间,长乐知县贺世骏修纂《长乐县志》,甄选长乐名胜十二景,作为“吴航十二景”刻录卷首,并分赋七律诗一首,其中三溪为“屏嶂铺霞”,诗曰:“列嶂如屏挂望中,流霞晚罩气熊熊。斑斓五色迷苍洞,盘郁千层拥碧穹。散绮遥在江练净,腾辉斜接日华红。溪山不数吴航胜,第一曾闻品晦翁”。

  鼎溪以潭胜。上游有三溪水库,位于溪山村潘寿岭,1959年建成。蓄水截流后,大坝以下溪流河床显露,基岩上“壶穴”遍布,与两岸山间的众多石蛋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由流水冲蚀、砂砾磨蚀而成的众多“壶穴”,让人联想到当年急流奔腾而下,回旋咆哮的壮观场面。鼎溪碧潭成串,传说有蛟龙伏兮。“破石潭”中有石浮于潭,如蛟龙之首,上露“龙”字,水下则隐有“潭献疏所”四字,水满成“龙”,水枯成“龙潭献疏所”,旧为祷雨所在,为宋太守潘斌所勒。潭旁有植柱庙,面屏山而立。据明弘治《长乐县志》记载:“唐开元中,渔人林生渔于潭,有木溯流而上,心异之,取而置诸石室中,望之若植柱然,因名石室为植柱庙。侧有潭,洪氏女汲水潭中,见有若银卮浮于水面,女褰裳探之,卮渐远而水益深,遂为蛟所吞。洪氏妪诉于神,俄而震雷破潭石,剖蛟于水滨,获女尸蛟腹中。洪妪感泣,虚其居为庙,遂刻所植木为像。景祐中县尉王侯以祷雨获应,倡里人面魁山更立庙宇。绍兴三年赐额‘显应。’”陈省在屏山朝元观旁的石刻中有:“灵潭俯瞰蛟龙卧,高阁危凭豸石悬。”诗句。

  三溪的山上,有一观一寺,充满唐风宋韵,屏山有朝元观,柏山为当阳寺,隔溪遥相呼应,风景绝佳,背山面水,常有骚人墨客至此,留下许多摩崖石刻。朝元观面朝鼎溪,四周林木参天,鸟语花香,奇石环绕,古洞相连,著名的有“皈愚洞”与“紫阳过化”等石刻。柏山当阳寺后的摩崖石刻,有宋嘉祐辛丑年(1061年)秋,邑令王企同友人游山题记:“沿层崖,蹑石嶝,藉荫布席,命酌赋诗.径疏松竹,步通绝顶,巨海群峰,廓然在目,盘恒乐事,将暮还。”当阳寺前旧有瑞峰院,张徽的《游参村山》,让人回到嗜茶的宋代,古风盎然的渔村:“未穷双佛刹,先到一渔家。山雨已残叶,溪风犹落花。汲泉沙脉动,敲火石痕斜。应是佳公子,竹间曾煮茶”。

  在魁山之脊与柏山之麓,奇石迭出,各有一块碑碣之石,傲然而立。因柏山面向大海,早在宋代,便是观潮之处,特别是台风乍来,波涛汹涌,浊浪排空,令人激情澎湃。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福建路提刑苏才翁在此欣然题下:“庆历丁亥秋,飓风起,余陟是山巅,观海波也。”篆书以垂露体书写,布局与天然碑石大小十分相配,宛若天成!碑石之上另有一石如碑额,题“钓鳌”二字。以“龙伯钓鳌”展示此处山海的博大,人才的非凡。今天魁山之碑尚为无字碑,其豪迈的造型,凌云的风采,自待后人书写。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