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焦点图片

榕城寻踪念林公——纪念林则徐诞生二百三十周年

2015-07-20 10:49:04    来源:福州新闻网

榕城寻踪念林公——纪念林则徐诞生二百三十周年

  林则徐纪念馆展陈“林则徐史迹展”

  中年丁忧在家——心怀桑梓,身系民生

  林则徐从29岁到35岁,在京城当了整整七年的小京官。其间先后被派任江西乡试副考官和云南乡试正考官,并逐步得到嘉庆皇帝的赏识,于1820年外派担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不久转任杭嘉湖道。道光皇帝对他也很欣赏,先后任命他担任浙江盐运史、淮海道、江苏按察使兼布政使等江南重地要职。1824年,林则徐因母亲过世而回乡丁忧。但不到半年便因紧急公务,奉旨“夺情”赴清江浦督河工达半年之久。1827年丁忧结束再赴京师,出任陕西按察使署布政使;同年底,又因父亡而再次回福州丁忧三年。前后两次丁忧,林则徐在福州近五年之久。

榕城寻踪念林公——纪念林则徐诞生二百三十周年

  福州西湖

  林则徐居住在文藻山寓所,这是父亲分给他的遗产。林则徐入仕后寄回的家费及林宾日担任将乐县正学书院主讲席时的收入,再加上日常的省吃俭用,林宾日置办了一些田宅。1826年他为林则徐兄弟分家时,将一些田宅分给林则徐穷苦的姐姐。分给林则徐的文藻山寓所是三进木构庭院,离西湖不远。西湖既是三山名胜,更是福州第一水利,原先方圆数十里,可灌溉千顷良田。至清朝中期因年久失修,加上湖旁一些土豪将岸上积土推入湖中,用作田园,窃为己业,以致湖身淤塞,仅存七里左右。“地隘无以容水,故春夏巨浸滔天。秋冬涸不及踝,旱潦俱无所资,委良田于草莽,而民生愈蹙矣。”林则徐“岂忍纵豪右之兼并,而致良农之坐困”,便直接向闽浙总督和福建巡抚上书,提出重浚西湖的倡议。在他们的支持下,经正式批准及半年的协商和筹划,于1828年12月正式启动浚湖工程。林则徐代主管官员撰写告示,警告那些既得利益者不得干扰浚湖,“宜速将所占之地缴出归官,免于究治,倘敢抗违阻挠,定即执法严惩”。又代福州知府撰写告示,招募民工,每挑湖土一方,给工钱240文,严禁夫头把持侵扣。至1829年4月初,计出土15000余方,砌土780余丈。1829年9月竣工,湖边四周砌筑了 1236丈余的石堤。林则徐还在西湖沿岸堤内铺列官道,岸堤上种千株梅树;且精制了“伫月”、“绿筠”两艘游艇,供人湖上玩赏。林则徐代福州知府撰拟告示,严禁拆动堤岸和刨掘树株。他还把原建在越王山麓、已经朽坏的李纲祠,移到西湖的荷亭旁,周围遍种红莲,并亲自撰写一副对联:“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又在李纲祠旁建屋3间,植桂2株,采用李纲晚年住所的名称,取名“桂斋”。当广大福州百姓欢天喜地之时,一些利益受到侵害的土豪却勾结在职贪官,向闽浙总督和福建巡抚状告林则徐种种不实罪名,以致惊动了道光皇帝派礼部、刑部大员到福建查办此事。最后查明均系诬告,便严厉处置了那些贪官和土豪。无私无畏、敢作敢当的林则徐,写诗表达自己的心情:“风物蛮乡也足夸,枫亭丹荔幔亭茶。新潮拍岸添瓜蔓,小船穿桥宿藕花。”他亲自为画船写楹联:“新涨拍桥摇橹过;杂花生树倚窗看。”林则徐疏浚过的西湖,近两百年来基本保持原貌,至今还给榕城百姓带来福音。

榕城寻踪念林公——纪念林则徐诞生二百三十周年

林则徐星纪念碑

  林则徐在福州期间,十分关心教育和文物保护。他了解到闽县在县学之侧创设义塾,免费招收贫苦儿童入学启蒙,认为此举能解决“小民困于饥寒,不能瞻身家,奚暇课子弟”的社会问题,便作《闽县义塾记》加以宣扬和提倡,并阐述“治莫重于教,教莫先于养蒙”的道理:“此一举也,有数善焉:广教育也,恤贫穷也,植始基也,遏邪僻也。吏与儒同其趣,而政与化同其途也。由是推诸一邑之内,无不设塾之乡,无不入塾之童,行之以实,持之以久,且使凡为邑者,咸取则焉,是诚人心风俗之大幸也。可不重欤,可不重欤!”他得知华林寺经八年修复已竣工,便应邀写碑记以弘扬其功德!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