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焦点图片

榕城寻踪念林公——纪念林则徐诞生二百三十周年

2015-07-20 10:49:04    来源:福州新闻网

  晚年回到福州——

  一颗红心 两袖清风

  林则徐46岁再次离开福州后,历任湖北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江宁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等要职。其后是虎门禁烟的壮举和遣戌伊犁的噩运,生活跌宕。获赦离开新疆后,又先后担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扶、云贵总督等,至65岁那年一再因病恳告退休,终于得到皇帝批准。

  从1850年4月14日返回福州,到当年12月病逝埋葬在福州北郊金狮山南麓林氏墓地,其间扣去赴广西任钦差大臣途中的一个月,他晚年在福州实际居住不到5个月。虽然此前历经虎门禁烟和充军伊犁的动荡生涯,他仍然坚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当时,福州已经开辟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但中英商业贸易冷淡,而鸦片贸易却乘机大行其道。那些住在福州城的英国商人,也以“胜利”的殖民者自居,时常凌辱当地百姓,引起人民仇恨。这年6月,英国驻福州领事馆代理领事及传教士等违反规定,越过城门,向乌石山上的神光寺僧人租屋居住。侯官县令竟然默许,在全国首开英人在通商口岸进城居住的先例。福州士民上书侯官县令要求退租。林则徐则联合一批士绅,发出《福州士民致英国领事馆公启》,提出严正声明。同时,他看到官府软弱,恐怕洋人得寸进尺,侵犯福州,于是与友人密商对策,认同苏廷玉提出的以守五虎门为上策的建议。他不惜以老弱之躯,亲自乘扁舟泛闽江口,考察五虎岛及闽安镇的地形,并写《观海诗》一首:“天险设虎门,大炮森相向。海口虽通商,当关资上将。唇亡恐齿寒,闽安孰保障?”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海防诗,现在读来亦发人深思。

  林则徐的爱国红心,处处闪耀光芒。他听说阳岐村重修“尚书庙”,以纪念南宋抗元名臣陈文龙,便应邀手书柱联:“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英灵昭海濋,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晏仗神麻。”

  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看到满清政府的软弱腐败,退休居家、身体衰弱的林则徐只能以抗金、抗元英雄来激励世人。

  林则徐作为历官40年、统兵40万的“二品”大员,退休后依然居住在破旧的文藻山住宅。房前有小河流过,通到闽江;闽江涨水时,木屋往往被淹,且因多年失修,梁柱大多朽坏,已经难以修整,“欲行另购,力又不克从心”。但他不把此事放在心上。他寓居在第三进的双层楼房,俗称“七十二峰楼”;楼上是他的藏书处,取名“云左山房”。他在这里编辑了《云左山房诗钞》等多部大作传世,并自题“七十二峰楼”柱联:“坐卧一楼间,因病得闲,如此散才天或恕;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彪炳老犹明。”

  这位一颗红心、两袖清风的民族英雄,始终活在家乡父老和中国人民心中。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