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印象闽都

再看一眼上下杭——渐远的行当

2014-03-28 21:56:15    来源:福州新闻网

  骑着电动车,在上下杭的街

  巷中穿行,光是一家家擦身而过的老店,就够人揣摩上半天。灰暗色调的民居,将这些传统的行当聚集在一起,共同组成了最原汁原味的生活。

  “磨剪子唻!锵——锵锵锵——”巷子的尽头传来一声吆喝,紧跟着是一阵铁片敲击声,然后是破旧自行车的链条转动声。

  是磨刀客!

  有多久没有见过这样走街串巷的磨刀客了?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声吆喝,就能忙坏了家庭主妇们,她们立刻找出家里的钝刀、锈剪子,循声而去;那坐在长条凳上的背影,拿出一块磨刀石,淋上水,“哗哗哗哗”地打磨起来,磨好后在一块布条上试一下,旧菜刀又重新泛起了光……

  笔者调转车头,去追寻那吆喝的磨刀客,追寻那些记忆中的影像。

  转了一个弯,没有看见磨刀客的身影,倒是看到路边坐着一排老人,颇为壮观——他们都是来理发的,师傅手上忙着活,他们就在这聊天。与现代的发廊相比,这理发店的装备显得过于简单,但一把推子、一把剪子、几把梳子,就能剪出整齐漂亮的发型。从1961年到现在,从理发1毛钱到5块钱,老杨就在这里跟老街坊相伴了半个多世纪。洗、剪、吹都由老杨一人料理,对发廊年轻人的技术,他总是不屑的:“他们也叫理发?”可年轻人都往发廊跑,只有老人家喜欢这手艺,理个头发,刮个胡子,那舒坦劲儿,从头爽到脚。在老主顾的心里,老手艺永远是一道招牌。

  骑上车,继续去寻那磨刀客。路边“噔噔噔”的声响,又把我引入了一个“雪花”翻飞的世界。

  这是多么熟悉的场景啊!戴着大口罩的弹棉花师傅,头发上、眼睫毛上、衣服上都沾满了棉花,染得像个“圣诞老人”,他细心地整理着棉花上的纱网,不时地拢一下棉胎。只是,师傅的身后没了大木弓、腰间少了木棰。师傅笑着说,旧手艺不仅费力,而且费时间,一天也弹不了一两床被子。如今的弹棉花已升级换代,逐步改良的机器,代替了一部分人工。这是老行当必须的改革。

【责任编辑:池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