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左海春秋

榕城琐忆

2014-05-11 15:27:26    来源:福州新闻网

   ■卢美松 文/图

  日前,笔者在福州西湖宛在堂,参加讨论西湖公园的诞辰与西湖公园志的编修问题。席间,福州文史专家郑子端先生提到,在公园正门过桥后右边风雨亭廊前,有一块立石,前面为1933年余江人吴迈七绝诗石刻,背后还有刻字,但字迹比较模糊,看不清内容。笔者出于好奇心和职业敏感,会后即请郑先生同去观看。

  原来刻石是一块约一人高的太湖石,乃石质较为致密的花岗石,经湖浪冲击,石窍玲珑,十分可人。仔细观察,湖石上半部,可见有许多细密的行楷刻字,首见题目为“福建学使察院三百三十有三士”字样,由此可知是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福建提学使朱筠主持科试取士的一段故事有关。朱筠(1729-1781),字美叔,号竹君,又号笥河,顺天大兴人。清代著名学者、文献学家、藏书家,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官翰林学士,著有《笥河文集》。

  此石质坚刻浅,岁久字迹模糊,非拓印难以释读。逾二日,即请善拓工匠郭森茂君来观。郭君即行水洗墨渍,笔者对照新近编辑出版的《朱紫名坊》一书所引朱筠撰《三百三十有三士记》全文(选自《笥河文集》卷七),完全吻合,只是书载朱记全文,但缺少题目和落款。兹将原文录下,以飨读者:

  “余奉命来福建,科试福、延平、汀、邵武、建宁五府士,既毕,旋福州试院,实当庚子之夏。余北人,不胜此间之暑也。暇日,于其西偏隙处构小山,号曰笥仙山,诸生闻之争来,人致一石,刻名其上,凡九府二州五十八县及于海外咸具,刻名者三百余人。因名其山上之亭曰‘三百三十有三士亭’。面山濬池,清泉滃然而出,因名其泉曰‘养亨泉’。《易》曰:‘山下出泉。’言泉之蒙者,必养而后亨也。山之左有门,别为蕉林,林可高五丈余,百年物矣。余辟其茀而得径,通东北隅,亦构小亭,可逃此间之暑,因名其亭曰‘不炎之亭’,而名其林曰‘叶林’。昔唐韩先生除鳄溪之潭,而潮人知学;柳先生作永州《小石城山》诸记,而南人得所指授,为文章有法度,余视此窃内愧焉。而有托于此者,抑以志吾南来与诸生相遭之迹,如是而已。亭既成,当去此,而代余者为余弟石君,亭之石有主者矣。(按:嗣任者朱珪乃朱筠胞弟,于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受任,时距朱筠到任整一年,兄弟相继任学使,亦政坛佳话。)诸生脱不忘余,识余言尚勉劝为学,以学此山也。”上引朱筠文集中的碑记,不仅缺文前的标题,而且还缺文后的落款。落款文字碑石有云:“乾隆四十有五年,岁次庚子冬十月十日,大兴朱筠记。”此外文后还附刻:“布衣福清李振涛构山,童子侯官陶灿斗餽石,七十八老(?)人闽任永立鸠工”等字。

【责任编辑:伊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