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左海春秋

林则徐与郑光策

2014-08-26 16:01:53    来源:福州新闻网

  二

  林则徐的早年成长与鳌峰书院的山长郑光策教诲关系很大。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14岁,参加县试,考中秀才。随后就进入当时福建的最高学府鳌峰书院读书。书院始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到林则徐入学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林枝春、张甄陶、孟超然、郑光策、陈寿祺等人先后任主讲,培育著名人才较多,据《鳌峰书院志》记载:截至嘉庆十年(1805年),该书院考入进士163人,举人700多人,誉滿福建。林则徐进入鳌峰书院读书时,其山长正是郑光策。郑光策(1755—1804),初名天策,字宪光、琼河,号苏华,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家境清贫,少孤力学,从小就参加学术性小团体“读书会”,彼此以读书相切磋,探求学术。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中举人,名列第二。次年(1780年),成进士。归闽,主讲泉州。他不畏权贵,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帝游江南,召闽浙诸生会试于杭州敷文书院,时大贪官、权臣和珅监试,和珅故意“于御座下脚几坐收试卷”,迫“纳卷者必屈膝”,对此,郑光策偏不买账。他“侧目之,愤形于色,乃约闽士林乔萌等数人,以长揖退”。和珅恨之,“遂束闽卷不阅”。郑光策则“洒然返里,不以为意,益肆力于学”。

  郑光策喜读“经世有用之书”,除《通鉴》、《通考》外,对唐宋名臣陆贽、李纲、真德秀,以及明清间著名学者顾炎武等人著作,皆熟读精思。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陕甘总督福康安奉命前往台湾镇压林爽文起义,途经泉州,召郑光策入其幕府,郑光策便向军门条陈十二议,均被福康安采纳。翌年正月,林爽文起义被镇压后,福建巡抚徐嗣曾前往台湾处理善后工作,郑光策又向徐条陈八议,提出改革台湾吏治,提倡“设官庄”和“举吏职”,而“善择守令”。福、徐都邀郑光策同渡海赴台,郑以养老母辞。郑光策后主讲福清书院和龙岩书院。嘉庆年初,主讲福州鳌峰书院,主张改变“所用者非所习,所习者非所用”的积习。提倡“经邦济世”之学,讲求“明礼达用之学”、“经世致用之学”,提出“诲人宗旨,以立志为先,谓定志而后教育所施”,鼓励学生立定志向,读书要有目的。他在书院开设的课程,不仅有制义诗赋,还有各种于现世有用的经史典籍。由于郑光策主讲福州鳌峰书院时,“勤于启迪,严而有法”,而使“人才奋发”。郑光策主张“立纲纪,明发度”,“重内治而略远图,开城以任贤,知人而知使”,并提出改革漕运、盐政的设想。他著有《西霞丛稿》10余册,后由其婿梁章钜选编为《西霞文钞》上下两卷,刊行于世。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