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闽都史话

慈怀济世的珍寿中医药堂

2015-06-24 11:16:09    来源:福州新闻网

  珍寿中医堂二层设有仓库和员工休息室,在地板上安置了一块可关合的活动板,用于增强楼下厅堂的通风和采光

  ■张维璟/文 林瑞富/摄

  位于福州仓山区盖山镇后坂村的洋中厝,是壶山林氏中医祖居地。它见证了祖国医学源远流长,承载着壶山林氏中医治愈无数疑难病患的历史文化,是百姓心中的“健康驿站”。2009年福州壶山林氏中医内科,获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与这个中医世家相关的故事更为越来越多人了解。

  说起这个中医世家,就不能不提到它的第六代传人林葆瑄(1897—1980),他的祖上六代皆为我省中医名医,在《福建中医药》《闽台医林人物志》《福州世家》《福州名人》等多本著作中均有介绍。林葆瑄是晚清壶山林氏中医第五代传人林辟甫长子,他幼承家学,七岁就读家塾,并由其父指教习诵中医歌诀,见习临床门诊和中医药操作。后又为增进祖传医药与时俱进,奉父命,十五岁就赴马江的华清药店跟师深造三年,以期全面掌握中医药技艺。

  1917年,林葆瑄继承家传普寿堂的科学内涵,在当地后坂街口创建珍寿中医药堂。从史料看,晚清到民国初期,后坂街是福州南郊和长乐等地往返福州城内的主干道。大家无论是乘车骑马坐轿还是徒步,都要经过后坂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个药堂从一开始就凸显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这是座二层木质结构建筑,宽约4米,长约18米。前门临街,后有天井。分别设有药堂、诊室、作坊、仓库和供病人候诊的长廊,布局合理,明亮通风,还利用沿街露天,在二楼房椽上建造了一个10平方米可以推拉的平台用于晒药。现在人们在后坂街道口,仍然可以看到这幢建筑,木制大门上依稀可见当年留下的大大的“珍寿”两字。

  林葆瑄关心病患,刻苦敬业,淡泊名利。平时根据临床和病患需要,谨遵祖法,严选药材,常年撷集南北道地药材数百种,冷背药材精正,然后亲自精心加工泡制,药效良好。据林家医事记载:后坂村人林依端,男,时年二十七,夏卧青石受寒后遂中寒积于內,畏寒气虛,四肢冰冷,恶心欲呕,便溏如水,舌淡苔白,脉沉濡,症断伤寒。林氏拟方附子理中合桂枝汤探进,一剂而愈,后又再真武汤合参苓白术散再进,冀补中扶正,温阳化寒,得气痊愈;又有胪厦村人刘某,男,时年三十,湿温病。素以种采为生,突觉四肢困倦、不欲饮食,自汗畏寒,溺短便粘,口苦口干,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紧,林氏拟方普济消毒合柴正散投之,二剂如获奇效,再三剂人复,舌褪如常;再有北园村王某,年逾六十,患胸痹。素体羸弱,阴虚气短,伤寒过度,心悸怔忡,胸闷气促,夜烦寐欠,舌红苔少津亏,脉弦略沉,拟小营煎合生脉进之,一剂辄止,口亦不渴,守方再进五剂痊愈……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