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福州文艺网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二十四

“文化拾荒者”林山:醉心探求闽都文化厚重底蕴 乐当“虾油味”乡愁传播大使

2017-01-25 10:03:09来源:福州新闻网

“文化拾荒者”林山:醉心探求闽都文化厚重底蕴 乐当“虾油味”乡愁传播大使

  林山编撰出版的部分图书。

  弘扬闽都文化不遗余力

  林山的朋友圈中,有不少是文史研究专家、民俗文化爱好者,比如福建文史馆原馆长卢美松,《福建文学》原主编黄文山,民俗收藏家鲍国忠,文史民俗学家方炳桂、林利本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致力于弘扬悠久深厚的闽都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动现代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但是,对于什么是闽都文化的概念定义和核心实质,文史界长期以来未有定论,也缺乏系统理论体系的支撑。林山认为,编著一本兼顾真实性、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工具书,使之成为社会各文化阶层了解闽都文化的窗口,迫在眉睫。

  2009年,林山作为主编,负责《闽都文化概论》全书统稿事宜。2011年,历时两年多,在多次论证、审稿及修改后,全书定稿付梓,凝聚着众多专家学者多年研究的成果,展示了闽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基本风貌,提炼了闽都文化的人文精神内涵与特点。

  2012年,“首届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论坛启幕,《闽都文化概论》同步首发,“闽都文化”概念首次在学术界获得广泛认可,也为进一步深入探究闽都文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研究乡土文化,仅仅依靠纸上的记载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实地考证和调研。林山曾经参与编过一本《福州奇观》,这是专门介绍福州各种“奇观”的书籍。在一年多的“寻觅”之旅中,本着“奇而不俗、特而有据、可信度高、可读性强”的定位,他利用业余时间,用双脚去跑,用双眼去看,不厌其烦,充满激情。

  有一回,听说西门附近有株“跨河榕”。休息日,林山就挎上相机,骑上自行车去寻找。从西门市场问到杨桥西路,从陆庄问到荣巷,最后找到有250多年桥龄的高峰桥。长条石板,石雕护栏。桥西就是一株跨河而立的古榕,形同“人”字,于是拍照、丈量,收入《福州奇观》。还有福清的“屋形古榕”、长乐“鸡蛋果树”、方广岩“一指石”、灵石禅寺“胸有成竹”、闽安古镇的“佛手瓜石”等,都和热心者们逐一亲历,形成图文并茂的记录。

  “如果用地理标志来比喻,闽都文化就如市树榕树般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如市花茉莉花般淳朴自然、芬芳清香;如大海般博大精深、激情澎湃;如母亲河闽江般源远流长、大爱永恒;如温泉般舒适宜人、广施福泽……”,林山在老年大学、图书馆、电视专题讲座、高校、社区等场合应邀宣传闽都文化,涉及民俗、文艺、非遗、建筑、商贸、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而他始终乐此不疲,不计报酬。

  “社科,好比在自己四周插上竹杆,竹杆以外均为社科研究领域。”林山一本正经地说,只要有人需要“虾油味”的乡土文化知识,我都会义无反顾地去做传播普及工作,这是福州的文脉,需要传承。2007年他牵头策划组织开展的“福州十大名片”评选活动,就是一次成功的乡土文化大普及。

【责任编辑:伊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