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左海春秋

福州民间的蛙神崇拜习俗

2014-12-01 15:29:29    来源:福州新闻网

  明清前后,福州各地民间宫庙、民宅等处,常见有雕刻描金的“蟾宫图”木雕,其形为一只前两脚前倾,后仅单脚伏地的“三脚蟾”爬向远处的月宫。此外,清代施鸿保《闽杂记》,还记述了福州城中女娲庙内五色蛤蟆颇具神性之事:“省垣督中协署后巷,名‘能补天’,以有女娲庙也。相传庙有五色蛤蟆,大径尺许,每年端午日一见。色赤则主省中多火灾,青则多疫,白则旱,黑则潦,惟黄为丰年之兆。”这里的五色神蟾,成了可以预示灾祥的神灵。女娲庙今不存,但“能补天”巷名至今尚在。后人有说女娲即蛙神,此似一例证。

  闽中民间的崇蛙习俗,在《闽都别记》中也可寻到一些线索。如《闽都别记》第38回描述少妇黄罕,得知其夫投水死,回家后梦见有蛤蟆跳在身旁,于是去石缝中找到一只蛤蟆,对其说:“你是我夫危而亨,可跳三跳。”那蛤蟆闻言果然跳三跳,于是黄罕大哭不止,视其为夫的化身,以美味伺之,夜间亦同床共眠,随身不离。此外,在第264回说长乐县芝山有一水潭,潭边有一水鸡(青蛙)精,常变为一个四五岁的小孩,个矮,头仰,目圆,口阔,腰大,前绿后青,肢长手短,赤身裸体。自说家在水中,一遇人路过,即跳入水中不出。当地有一乡童叫刘鹤龄,因误吞了水鸡精的土丸,自己也变成了水鸡精,并能水遁潜入京城骚扰帝后。为此,永乐皇帝令张天师降之,后封其为青蛙神,颁敕为江浙等地城隍土地庙配神。此外,《闽都别记》在37、135、244、265、268、269、365等章回中,还分别谈到水鸡(青蛙)精的有关故事或传说。

  从福建乡土民俗文化的背景看,《闽都别记》的这些描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闽中民间流传的蛙神崇拜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有关资料看,福建的蛙神崇拜习俗主要流传于闽北、闽中等地。考古资料表明,在闽侯黄土崙商周文化遗址以及闽北武夷山崇安汉城遗址出土的个别陶器中,在器物耳部等处有蛙形堆塑,如崇安汉城遗址出土的一件陶盘,外表耳部就塑有比较形象的蛙形嘴脸。这些资料反映了先秦秦汉时期早期闽人对青蛙的熟悉、友善或崇仰之情,但目前尚无更加确切的文字和文物资料表明先秦秦汉时期,闽人曾经崇拜蛙神的事实。唐宋前后,随着各种民间宗教信仰在闽地的滋长蔓延,蛙神崇拜在闽北、闽中等地始有比较广泛的流传,这种民间信仰在明清时期曾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清人施鸿保《闽杂记》卷5曾对当时闽北等地官民狂祀蛙神之事有生动的记述。(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供稿)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