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左海春秋

罗源城垣的兴毁

2014-12-15 16:59:29    来源:福州新闻网

  民国27年(1938年),因抗日战争的需要,拆除城墙内的城门门扇、城楼及雉堞等,至此,凤城八景之一的“凤堞晴岚”彻底消失,只剩下“威凤有祥光,飞来集百雉;朝鸣海日红,暮吐松山紫”的诗句留在县志中。虽然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城垣已经逐渐失去了它的军事价值,但直到民国末期,当地有识之士还是认为城垣依然没有失去它的其他功能,当有人破坏城垣时,他们就在参议会上提出议案。

  议题:禁止拆用西门至东门城石案

  理由:查由西门至东门一带城墙原因防止水害,呈请上峰准予保留。即去年修筑人行道亦经公议,由北门起至小西门止,准予人民搬用城石。而西门至东门之城石还在保留之列。现因人民贪图私利,不顾公益,任意拆用城石或掘取城砖,以致城墙破落,城基动摇,一旦溪洪暴涨,定被冲陷,难免全城尽成泽国。

  办法:函请县政府出示禁止拆用西门经南门至东门一带城石或掘毁城基并准告发究办。

  提案人:陈玉年

  连署人:游德京 于大镛

  决议:通过函请县政府查照办理(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四月九日第一届第五次大会第三次会议决议)。

  因为提案人陈玉年是参议会副参议长,连署人游德京是县党部书记长、于大镛是县参议会正参议长,所以,这份提案后来得到比较好的贯彻执行。城垣确实在民国时期发挥了防洪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因城镇建设,尤其是城区扩展的需要,上世纪50年代初期城墙各向先后被拆除,如今,仅西向和南向还有数处基础残存,上面成了人行道,甚至有不少邻近居民在墙基上违章搭盖房屋。

  罗源城垣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最终趋向消亡。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