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左海春秋

三岩并峙白云间

2014-12-22 10:41:30    来源:福州新闻网
  姬岩翠鬟云漫拥姬岩丹灶雾腾绕仙家

  姬岩一名“鸡岩”。清乾隆《福州府志》记载:“相传仙人炼丹于此,有白鸡飞来守之,故名鸡岩。又闽王审知姬人葬此,亦名姬岩。”姬岩灵峰怪石,奇诡万状,有“神仙第一家”之说。在姬岩山顶尚遗存“神仙第一家”古石碑,碑座镌“贡士黄应斗舍地基,陈熙叟协力圆成。”这块碑的位置与造型让人颇感兴趣,经过现场勘查,原来其中深藏中国古老的风水理论与实践。碑的前方是深陷的崖缝,崖缝在左侧开口,右侧相连,开口处两崖相夹如门,清黄任镌有“天门”二字,又有“丹灶”、“雷劈洞”之称。前崖像石龙的身躯,在碑前从右向左前方环绕而过,在碑的正前方恰好耸起齐眉高的石峰,如同龙的额头,类似小案砂。远处万山相拥,风景绝佳,仙气袅袅,古人认为是风水奇穴,应属于仙家所有,故立碑于此。崖缝有古道石阶,人行其间,双崖对峙,宛若洞门。据《淳熙三山志》载,宋政和三年(1113年),礼部侍郎陈旸题诗云:“岩顶风云常不散,洞门日日吐烟霞。济时偏解为霖雨,信是神仙第一家。”在姬岩崖顶一处凹地上,前人垒石为台建起姬岩寺,寺始建于宋政和元年(1111年)。姬岩岩层产状水平,单层岩层略厚,层次分明且厚度相似,经断裂风化剥蚀后,裸露在姬岩寺左侧,单块如床者称“仙榻”;相叠摞摞者称“仙被”,又称“天阶”,旁有明曹学佺题刻“来天台”3字,天公造物之奇,令人惊叹。

  姬岩主景处于一巨大的崖体上,崖体经过亿万年的风雨雕琢,巨窍(仙库)密布,无处不美。崖体下端岩石坍塌,形成石室,颜色洁白,人称普陀岩。崖体的顶端亦形成石室,室上仅覆盖一片岩石,在天穹下如硕瓦一片,形神俱备,为福州地区所罕见,又称“一片瓦”。瓦下原有二石室,后来由于人们在此祈梦灵验,在内构筑仙公殿。崖体内部由于渗水风化,形成裂隙穿洞,最著名莫过于“龙洞”,“龙洞”深藏崖体内,为线谷样穿洞。有石从岩壁突出者称“龙首”,有石为岩壁相夹者称“龙珠”。洞内有泉渗出,清冽异常,终年不涸,人称“龙涎”。崖体中段有横向岩槽,今人顺着岩槽建有栈道,可以绕崖环行。栈道旁有“观音岩”,中刻观音大士像。其前石崖悬空,似悬钟,曰“悬钟岩”(又名“金鸡罩”)。

  站在“一片瓦”上,一览众山小。向东眺望,村落依稀,青山如画,远方是与姬岩遥相呼应的狮岩,如东方雄狮,捍守门户。左前方一峰高耸环抱,山崖相连如屏,旁有桃源水库,如明珠嵌于崖前。右侧则是古人称其为“五鸡报天晓”的“五鸡峰”(骆驼峰),昂首高亢,有诗赞曰:“天作高峰列五鸡,峰头咫尺与天齐。”正前方的景观,是姬岩的神韵所在,可以称为仙境。此时居高临下,但见无数小山环布姬岩四周,小山顶尖体圆,整齐划一,似含苞待放的荷花,又如少女的螺髻,蔚为壮观。烟雨之时,云雾飞扬,如菡萏盛开瑶池。乡人黄文焕(进士,明末诗人、学者、名宦)有感于这种烟鬟翠微涌、如仙姬簇拥岩下的美景,在姬岩寺右侧危岩上建“鬟翠楼”,有《自题鬟翠楼》诗:“满室烟云满院霞,闲将笔砚养丹砂。野夫鬟翠楼前坐,元是神仙第一家。”民国《永泰县志》记此盛事:“有楼巍然翼然者,曰‘鬟翠楼’,楼中四望,千山万壑,竞秀争奇,群峰献态于户牖之下。烟云起灭,倏忽异状,每值暝晦,溟濛一色,但见山尖石骨,如千百点黛螺。”明曹学佺《姬岩》诗亦叹曰:“姬岩名自好,出手揽烟鬟。”明张世寀《宿姬岩》诗亦有:“云堆妃子髻,月作古禅灯。”之句。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