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左海春秋

马尾江山多妖娆

2015-03-30 11:34:56    来源:福州新闻网

  □风光览胜

  ■王心韬 文/图

  岛耸孤塔江海旋山揽重江日月转

  福州城山环水抱,自古为“有福之州”。其东部为磅礴、高耸的花岗岩山体围护,如以延伸6公里长的磨溪裂谷为界,可以分为两重山脉。鼓岭-鼓山-魁岐构成第一重山,茶洋山-君山(朏山)-天马山-马限山则构成第二重山。福州城的南部为浩淼、逶迤的闽江环绕,闽江在怀安处一分为二,内为白龙江,外为乌龙江。两重山、两重江在福州城的东南部交汇,构成壮美的山水相拥的地理格局。

  马尾作为第二重山的结脉处,山势由北向南直入闽江,弯环回抱,以宏大的气魄将双江兜揽于怀。马限山余脉继续向闽江下延伸,在距陆地约40米处的江流中突起,形成一处其状如马的礁石,人称“大马礁”,古人将这段闽江称为马江。《八闽通志》载:“南台(白龙江)、西峡(乌龙江)二江皆汇于此。深广莫测,风雨骤作,波涛汹涌,舟人惮之。”“大马礁”的尾部指向由马限山-婴脰山-鸡头山所围成的濒江钳状山凹“马尾船政”所在地。“马尾”地名因此而起,也因船政的历史影响蜚声中外。

  罗星山在马限山下游百米处,曾是江心中一岛屿,又称“罗星岛”,或“磨心岛”。现已与闽江北岸相连。据载,晋太康三年(282年),太守严高拟在福州建城,绘地形图请教堪舆名家郭璞,郭璞认为马江“水泄”而不聚,不符合“风藏水聚”之风水法则,对福州城不利。后来将罗星岛重新标示于地形图上,郭璞很满意,认为罗星岛有抵挡江流、镇塞水口之作用,于是建城决议得以通过。清乾隆《福州府志》载:“罗星山,在马江北岸。登之,百里诸山皆在左右,当省会要害,砥障奔流以入海者也。上有罗星塔。晋严高将迁城,作图以咨郭璞,璞以马江水泻为病,及更图,见此山,遂定议。相传宋时有柳七娘者,岭南人,从夫谪戍来闽。夫亡,竭资造塔,以资冥福。闽中文运由是益兴。”罗星岛下的闽江河段已近海口,水位受控于潮汐,为规则半日潮,每天涨、退潮两次,江海在此回旋,烟波浩淼。宋代,福州知州程师孟在罗星岛江岸上,镌刻有“中流砥柱”。清乾隆辛巳年(1761年),福州知府李拔盘查十县,从连江经琯头、闽安至罗星塔,见两岸重峦叠嶂,潮涌浪翻,罗星岛突兀江中,形势险要,有感而发,大书“砥柱回澜”四字,并作《罗星塔铭》,命吏刻石,以表其胜。

  罗星塔耸立在罗星岛上,由于地处福州古城东南,为巽卦位,主文运,可以振文风,古代文人十分看重。明万历年间倒塌后,《闽都记》载:“形家谓,全闽要害,宜修复云。”天启年间,著名学者徐 等人倡议重建。重建的石塔七层八角,高31.5米,塔座直径8.6米,每层均建拱门,内部设台阶可拾级而上。在罗星塔第二层西向的石龛内,有一碑刻,高1.35米,宽1.04米,为李拔的《罗星塔铭》。《罗星塔铭》盛赞罗星塔孤峰突起江中,“如户之有键,喉之有舌,诚所谓扼要争奇、天造地设者也”。

  “春月江中往,我行涉巨浪。扬帆出两瀣,两岸青山多。”在宋代大儒朱熹的眼里,马江则充满了诗情画意。风平浪静之时,马江的夜景,又令人陶醉,明代文学家谢肇淛的《渡马江》诗云:“秋水净于拭,扁舟镜里行。月当山罅出,云近海潮生。龙睡空江冷,潮归野渡横。棹歌中夜远,渔火不分明。”叶向高的《登罗星塔》是对罗星塔周边古代景致的描写:“冶城东望海天遥,谁遣中流一柱标。地拟瞿塘看滟滪,江同扬子见金焦。空山积雨无人到,画舫清樽有客招。宝塔销沉何处问?漫将遗迹问前朝。”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