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左海春秋

马尾江山多妖娆

2015-03-30 11:34:56    来源:福州新闻网

  仙芝石映朏山月清娘洞含彭田雨

  沿马尾江滨路漫步,可以看到北面壮观的磨溪峡谷,两座高山隔溪对峙,西为鼓山绝顶峰,东为金鸡翼峰(海拔777.1米)。金鸡翼峰呈金字形,山体崖壁在早、晚时分的阳光照耀下,金碧辉煌,如金字塔般雄伟。五千年前,绝顶峰与金鸡翼比肩耸立在海滨上,其下是一个弧形海湾。后来海退江进,海湾内卵石、砂砾、黏土淤积,汇集成洲渚,河汊纵横。人们来此捕鱼、养鸭,渔歌一片;临江居住的先民,得天独厚,在此伐木采石。裸露的花岗岩山体,优良的石材,便捷的航运,使采石业逐渐兴旺起来。人口的增加,逐渐形成村落,民居向山间发展。在今天下 山下,还保留有元至顺四年(1333年)造的石佛亭,石佛亭的位置是古时水路道头(小码头),人们在此祈求出门平安顺利。明初邵京实,务学而尚隐,在朏山上结庐而居,当时许多名流纷纷来朏山拜访并与其唱和为乐。其中有一位叫钟明德的诗人,为邵京实题《山居十六咏》,对朏山的美景给予精彩绝伦的描述。《巫顶飞云》诗曰:“白云飞去山色深,白云飞归山色阴,时来时去自今古,山亦无语云无心。有人结庐占巫顶,白石支头卧云影,清宵云起随飞龙,行雨归来人未醒。”《山屏秋月》诗云:“浩歌起舞不成眠,清寒入骨疑欲仙。山风吹夜露华滴,一声孤鹤秋连天。”

  《闽都记》作者王应山,曾慕名探访朏山,有《登朏山》诗:“言采仙芝秀,维舟试一过。凉飚动林樾,疏雨洒岩阿。怪石三生滑,飞泉九眼多。空蒙何所去,隔陇送樵歌。”诗中的“仙芝”是朏山一块奇石,上广下锐,其边缘、纹理与灵芝无异,古人镌“仙芝”二字于上。诗中“三生”与“九眼”亦是朏山古迹,“三生石”为一块近方形的大石,附近可见小井,旁有石刻“石眼泉”,此处泉眼很多,又叫“九眼泉”。两处景观应与其旁80米远的古青龙寺有关,青龙寺相传建于宋代,原名花眉堂,是鼓山涌泉寺的廨院。传说古青龙寺僧每天到石泉眼旁汲水,有多少僧众便出多少水量。朏山上有不少描写景观的古代摩崖石刻,如青龙寺内的“巫顶南山”,玄帝观旁的“蒼嵒赤石”。

  朏头后山有一山凹,平田一片,阡陌纵横,田埂用大石垒成,取山间浮土填实,耗工之大,让人佩服。当年人们向石山迁居垒石为田,但水源缺乏,干旱之年只能向上苍祈雨。朏山上有一硕大的花岗岩平台,题有“舒啸台”,平整的台面上有卦爻完整的八卦图案,又称“八卦磹”或“八卦坛”。图案旁有祈雨石刻“邵雷源祈祷有感之坛 洪武乙卯夏南岳主僧沧海立”。该坛面向闽江,为祈雨胜地,有神奇的回音功能,端午节时有“江中不见龙舟来,锣鼓声声八卦磹”。乡人邵京卓《登八卦坛志慨》诗曰:“迎雷祷雨夺天工,赤石镌阶为母恫。仁孝立心宜有后,胡然祗此卦图终。”其为了让母亲平安登上八卦坛观祷雨,看美景,特意在附生红色苔藓的湿滑的岩石上镌石阶。上 亦有祈雨胜迹,为一天然石臼,处在一临溪的巨石上,石上榕荫遮天,气根遍布。石臼为圆形,直径约1米,深约0.3米,除雨后水满溢出外,四季不干不涸,维持0.2米左右,古人认为神异,便在臼旁设一小神龛,祀井神。逢天大旱,乡中父老便到此祈雨,方式甚是奇特,将石臼之水舀出擦干,以迫使井神降雨,屡试不爽,声闻乡里。

  茶洋山是马尾镇第一高峰,其山旧产茶,现有公路直达。茶洋山公路是一条景观大道,开凿在花岗岩山体上,视野极为开阔,南为壮美的闽江,北为雄伟的大山,一路山崖险峻,乱石穿空,溪涧纵横,松篁舞翠。近山顶公路旁有“清娘洞”名胜古迹,是高山深处一个崖洞。传说清娘是宋末元初石姓将军之女,与儒江石积尊娘为谊妹,将军殉国后,清娘避难于此,修炼得道。清娘洞位于花岗岩峭壁上,有石栈道可达。洞前牌坊题有“彭田境”,“莫道荒山无胜景,且看野岭显奇观”。彭田村因中法马江海战之时,钦差大臣张佩纶“战毕退驻”而知名。清娘洞地质成因不明,似与水蚀有关,其大小、形状如防空洞,洞口朝北,洞深二十余米,洞内地势逐渐升高,温度也逐步上升,洞中供奉神态端庄的清娘神像。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