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文化要闻

福州评话列国家非遗行列 民间艺人生存依然艰难

2015-03-10 15:35:06    来源:东南快报  作者:寇思琴

福州评话列国家非遗行列 民间艺人生存依然艰难

听众们听得入迷

  今年80岁的老一辈评话家王东坡先生,也惋惜他只带过7个徒弟,如今还坚持登台讲评话的只有5人。不过,令这位老评话家欣慰的是,自己的女儿王秋仪,在福州评话日渐落寞之际,在2008年,还是把福州评话讲进了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

  当时,这位福州大名鼎鼎的“少壮派”评话女杰,也曾希望借助“上了央视”的力量,让福州评话在本土为更多年轻人所喜爱与学习。

  拿起多年未曾用过的评话道具,王东坡老先生很感叹。当年他师从有评话“三杰”之称的评话大师陈春生时,就曾想一辈子为这门艺术传承与发扬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但当了大半辈子评话老师的他,却遗憾再也找不到想学的徒弟了。

  “现在要有人想学评话,随时来找我,我都愿意免费教。”——这是王东坡与张彬官在接受东南快报记者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征集互动

  你对福州评话的记忆 快来跟大家聊一聊

  在福州仓山区城门镇前锦村拜访80岁评话家王东坡时,这位一辈子痴迷评话的老先生,拿出了他隐退多年的锣钹、竹箸、玉扳指、折扇、醒木,即兴演唱了一段经典的评话“序头”——“春有黄莺叫洛阳,夏来天暖百花香,秋有鸿雁天边叫,冬度梅花满树红”。

  抑扬顿挫的唱腔,加上老先生有节奏地敲打着锣钹,即使听不懂福州话,也会被那样的音律吸引。

  这个一辈子以评话为生的评话家,对评话最生动的记忆,停留在当年与老师陈春生挑着担子“文艺下乡”的时候。他说,那时他们下乡,特别受欢迎。白天在田间地头讲,夜晚就在百姓家的大客厅或祠堂里讲,村民带着板凳来听,每晚人都很多。在上世纪50年代,评话艺人被人请去讲一本完整的书,能挣十来元;到了70年代末,就有30-50元了。

  当年,王老先生那一辈评话家最常讲的评话本有——《明史·三杨传》、《花梦贞》、《瑞云痛史》。但令王老先生遗憾的是,过去的很多经典评话本都被毁了;当年也没有条件拍照留下评话在福州兴盛时的盛况。

  但王老先生介绍,在民间很多“评话迷”都有收藏一些评话本、评话演出节目单、历代评话名角的画像与照片,一些评话艺人家中还收藏有演出照和不同时代的演出服、道具等,还有一些评话迷家中收有评话录音带、录像带。当然,更多的评话迷还有与评话不得不说的记忆与故事。

  (东南快报记者 寇思琴 文/图)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