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左海春秋

五月(上)

2015-06-23 11:19:32    来源:福州新闻网

  □福州岁时习俗

  ■梅珪源

  初一日至初五日

  端午节。古人以地支纪月份,十一月为“子”月,顺次推算五月为“午”月;“端者,初也”,所以,端午节是指五月最初的初一至初五,如今,常被狭义地理解为仅初五这一天(旧时,福州曾在初四过节)。

  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端午节的别名最多,有端节、午节、端五节、五月节、五日节、端阳节等,民国初曾改称夏节。

  端午节又是成节时间较早(至少在先秦时代已出现)、习俗活动较丰富的节日,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节日,2009年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古籍载:“五月,芒种节后,阳气始亏,阴慝将萌,煖气始盛,虫蠹并生。”所以称五月为“毒月”、“恶月”。在五月初,古人举行祛毒除恶、防病消灾的系列活动(或有科学道理或带迷信色彩),相沿成俗。

  △古人认为,对付“毒”、“恶”,以药克之。是日“采百药或修制药品,以为避瘟疾等用,藏之果有灵验”,“郡人多出城采诸药品蓄之”,端午日可谓“制药日”。据古籍载,这是端午节的真正起源。

  △五月初一起,各户上插艾叶“以禳沴气”,插桃叶“辟疫”,插楝木叶“禁蚊”,悬葛藤“禁蛇”,还有插蒲、柳、葵之叶。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艾叶,或以此为主材编成的艾人、艾旗、艾虎等置于门前。妇女们此时衣着艾虎服饰,曾是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艾叶气味清香沁人,味苦、辛,性偏温,入肝、脾、肾经,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谚云:“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叶晾干切碎,火熏室内,能杀灭蛇虫,驱除秽气、预防疾病,对家具、衣物等,也有一定的防毒和消毒作用。

  《福州竹枝词》云:“沣兰沅芷赋怀沙,尧韭呈祥艾触邪。山鬼河魁都退舍,悬门苍翠衬榴花。”榴花艳红,五月前后盛开,妇女常将其与艾叶搭配为饰物,插发髻辟邪。

  △端午节期间,人们束菖蒲叶(或添加蒜头)悬于门上“以禳毒气”。菖蒲叶挺直狭长似宝剑,将其挂在门厅、床头等处,刃锋之下,邪虫恶豸自是不敢轻易进屋。用蒲草的根茎刻成“小葫芦”等饰物,挂在儿童脖项,谓可辟邪消灾。

  菖蒲味辛,性偏温,入心、胃二经,所含的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是日饮菖蒲酒,名曰“饮续”,具有镇静、安眠、抗惊厥的作用。传说,汉武帝喜爱喝它以求长生,可见菖蒲酒历史悠久。

  《福州竹枝词》云:“端阳节序好韶华,舟子招招羯鼓挝。三楚梦魂香草似,蒲龙艾虎辟千邪。”“蒲龙”,指的是菖蒲叶与龙船花(本名山丹花)捆绑使用,以增强效用。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