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左海春秋

五月(上)

2015-06-23 11:19:32    来源:福州新闻网
 △“雄黄,太阳之精,能辟诸邪、解诸毒。”人们研雄黄末屑、蒲根等调烧酒,制作“雄黄酒”,俗称“续寿酒”。旧时,在端午节喝雄黄酒与食粽子同等重要,“户必饮之”。喝毕,用余酒染大人的额、胸、手、足;涂儿童的额、耳、鼻,或在额上画个“王”字,谓能“不为毒虫所蛰”。《福州竹枝词》云:“彩胜编蒲上髻簪,雄黄和酒比甘霖。喷头涂耳成通例,却似醍醐灌顶淋。”

  将雄黄酒挥洒在卧室、厨房的四壁及角落;或调以火药“巧制辟邪新爆竹”焚之,黄烟弥漫屋内,以免除虫蠹侵害。

  雄黄味辛、苦,性温,具有驱风燥湿、杀虫解毒的功效。但是,制作雄黄酒时若温度控制不当,易分解出剧毒,所以现在不提倡喝雄黄酒。

  △相传“五月五日,为天地行毒”,“邪佞当道”,“闽俗以为是日五毒神下降”。“五毒”各地有异,福州传统专指“蝎、蛇、蜈蚣、蜘蛛、蟾蜍”。

  为防“五毒”之害,民间流传诸多方法(含辟邪巫术遗俗)。如以红纸印“五毒”图,贴屋中,并用5根针刺它们,致使不能横行;在衣饰上绣制、在糕饼上缀“五毒”图案,取驱除之意。如用黄纸摹印张天师像并绘上“五毒”图,悬户上,曰“天师符”;以黄纸印普庵佛像,贴在朝东壁上或门栏,曰“普庵符”;在厅堂上挂钟馗“捉鬼图”、“执剑蝠来(“只见福来”谐音)图”等 。《福州竹枝词》云:“佛光普照彻明幽,佳节悬符遍效尤。合与钟馗同辟鬼,黄烟香袋满街售。”

  △因儿童抵抗力较弱,端午节祛毒防病的习俗尤多。

  如娘家按照婿家儿童人数,于节前制新肚兜予以换穿,“剪裁绿锦与红绫”,“中间绣作昆虫五”。民国以后,城市儿童平时已多不着肚兜,但在节日期间“此礼犹未废也”。

  以五色碎锦作囊,贮香粉、茱萸、雄黄、艾叶、冰片、藿香、苍术等,名曰“香包”、“香袋”、“香囊”,由先秦时代“香缨”演变而来。外形有长方、正方、三角、菱、鸡心、金鱼、兔、虎、猫、桃、葫芦、金瓜等,上绣花、草、虫、鸟等,气味清香,具驱虫、避瘟、防病功能,有“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福州竹枝词》云:“茧虎虾蟆各肖形,悬身常惹眼垂青。普庵符并黄烟卖,输却斯囊一段馨。”

  以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系儿童的项、臂、踝,名长命缕,或续命缕、辟兵缯、五色缕、百年索等,“命人不病瘟”。长命缕不应折断和丢弃,可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时抛到河里,让河水将瘟疾冲走;或“留至七夕,置瓦上,谓为乌鹊衔去,作填桥之助,呼曰鸠镯”。

  还有,“项各彩系垂金锡,若钱者、若锁者,曰端午索”等。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