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焦点图片

福州甘棠港的历史考证

2015-05-11 11:01:45    来源:福州新闻网

琅岐岛地图

  □三山史话

  ■黄启权 文/图

  中共中央提出“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构想,鼓舞人心。“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探讨风生水起。作为一个名普通的文史工作者,又有缘自幼生长在闽江口附近的村庄,虽然未有多少高见,也愿为之敲敲边鼓,谈谈自己的浅识。

  福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重要节点,是源头之一。而研究福州的“海丝之路”历史,必然牵涉到王审知开辟甘棠港。甘棠港与福州的关系至为密切,甘棠港应当离福州的城市中心不远。这是绝大多数学者的共识。但它具体在哪里,则历来充满争议。本文试作如下探讨,以就正于高明。

  文献记载:于兢《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曰:“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樯荡漾以随波,篙楫崩腾而激水。途经巨浸,山号黄崎,怪石惊涛,覆舟害物。公乃具馨香黍稷,荐祀神祇,有感必通,其应如响。祭罢一夕,震雷暴雨,若有冥助。达旦则移其艰险,别注平流。虽画鹢争驰,而长鲸弭浪。远近闻而异之,优诏奖饰。乃以公之德化所及,赐名其水为甘棠港,神曰显灵侯。”

  翁承赞《唐故威武军节度使守中书令闽王墓志》载:“古有岛外岩崖,蹴成惊浪,往来舟楫,动致败亡。王遥祝阴灵,云有玄感。一夕,风雷暴作,霆电呈功,碎巨石于洪波,化安流于碧海,敕号甘棠港。”

  《新五代史·王审知传》称:“海上黄崎,波涛为阻,一夕,风雨雷电震击,开以为港。”

  综上所述,表明以下五点:第一,“闽越之境,江海通津”。闽越治在古福州。通津是交通要津。“要津”,《辞海》解释为:“犹‘津要’,比喻显要的地位。”第二,“海上黄崎,波涛为阻”、“岛外岩崖,蹴成惊浪”。指明“海上”、“岛外”,显然不在内海,更不在内港。第三,“山号黄崎,怪石惊涛”。连上句“海上黄崎”,都说明其地“黄崎”,定名在前。第四,“碎巨石于洪波,化安流于碧海”,“移其艰险,别注平流”。经过在“洪波”中“碎巨石”,而后才得“移艰险”、“注平流”。第五,“敕号甘棠港”、“赐名其水为甘棠港”。确系皇帝御赐,并非民间私号。

  地理位置:王审知开辟甘棠港,为的是促进福州海外交通,发展贸易。事实正是这样,甘棠港开辟之后,使福州、泉州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两个港口,从而加强与南洋、琉球、高丽的海上贸易,海上航线北至新罗(今朝鲜),南至南海诸岛、印度和阿拉伯地区。所以,甘棠港其地应在福州城附近,不应距离福州太远,而且必须是交通要津。琅岐岛古有黄崎岛之名,具备“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山号黄崎”、“海上黄崎”,“岛外岩崖”、“怪石惊涛”的所有地形条件。

  琅岐古名刘崎,因是刘氏较早定居之地;又名“嘉登岛”“黄岐岛”(“崎”“岐”作为地名时往往通用)。过去地图上就有“黄岐岛”之名。民国23年(1934年)内政部小陆地图审查委员会绘制、武昌亚新地学社印行的《中国地图》上,琅岐岛即标“黄岐岛”。笔者在小学念书时曾亲见过。现今2004年4月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地图出版社出版的《福建省历史地图集》中“民国福建省(一)、(二)图,同样标着“琅岐岛”“黄岐岛”。琅岐岛地处闽江口要冲,距福州不到40公里,历来是福州的第一门户。宋代即设刘崎巡检司,以“巡捕长乐、连江、闽县私盐盗贼”。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