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文化频道 >> 闽都史话

甘棠港道的开辟与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畅达

2015-06-24 11:22:15    来源:福州新闻网

  上引甘棠港巨石碎解故事,实乃神迹传奇,看来梁克家是引自唐末礼部侍郎于兢撰《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碑有曰:“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樯荡漾以随波,篙楫崩腾而激水。途经巨浸,山号黄崎,怪石惊涛,覆舟害物。公乃具馨香黍稷,荐祀神祇,有感必通,其应如响。祭罢,一夕震雷暴雨,若有冥助。达旦则移其艰险,别注平流。虽画鹢争驰,而长鲸弭浪。远近闻而异之,优诏奖饰。乃以公之德化所及,赐名其水为甘棠港,神曰显灵侯。”同样,由王审知手下学者翁承赞撰写的《唐故威武军节度使守中书令闽王墓志》则曰:“古有岛外岩崖,蹴成惊浪,往来舟楫,动致败亡。王遥祝英灵,云有玄感。一夕,风雷暴作,霆电呈功,碎巨石于洪波,化安流于碧海,敕号甘棠港。”清光绪《福安县志》引录开港当事人刘山甫著《金溪闲谈》文云:“黄崎镇,先有巨石屹立波间,舟多覆溺。”凿辟之后,“别开一港,甚便行旅。”笔者之所以不嫌辞费,连篇引用志书、碑记载述的神话传说,一为说明梁志所记甘棠港的来源依据,二为指出各文记述的同异之点,以为申说、分析之具。梁克家注引开港之文,比较平实,并无过多渲染神功之词。他对海道所经“官井洋港”,说明只是一处洋面水域,并无确指船舶道头或停泊点;“甘棠港”所记亦如是,详记长溪(今下游称白马江)西源一出于浙南龙泉,一出于政和,至廉村汇流为江,而后过甘棠港、黄崎岭,二处也是水域、山名。值得注意的是,港依岭而在,犹显当年开山炸石的遗意。黄崎岭所在正处长溪江入官井洋的河口处,其地至今仍名“黄崎镇”,可见来源甚古,至今江面宽阔,波淼水静。只是遍查《三山志》,未见当时在闽江下游口外或官井洋周边有另名“黄崎”者。就是为论者所注意的连江县,也只有万海小港、连江港及赤崎之名;今之琅琦岛左近,更只有琅琦江、刘崎、王浦之名,根本与甘棠、黄崎了不相涉。前面已引梁克家在志序中所述修志过程,他对如此重要、特别加以引述并考证的甘棠港与黄崎岭,没有理由相信会疏失误载的。刘山甫称“黄崎镇”,可知其地早已聚众成镇,商贸兴盛,无怪乎为福建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以之为地标实很自然。刘称“巨石屹立波间”,与翁承赞称“岛外岩崖”,《德政碑》曰“途经巨浸”,皆明示巨石险礁是在洋流之中、航道之内,而非岸渚之沿。至于今日多有同名“黄崎”者,根据论者自述的征引出处,其时间都在梁志之后,即晚至明清时期,其命名之故各有缘由;有的论者甚或征引晚修之谱牒为据,其可信度不问而知。

  三

  人们从上引资料可以看到,开辟甘棠港中最大而艰巨的工程,应属铲除“黄崎山”(礁)的那段。各文都明确记载,它系屹立于汪洋之中、阻挡海道的巨石,如称“旧有巨石,屹立波间”,“途经巨浸,怪石惊涛”,“岛外岩崖,蹴成惊浪”,可知那是离岛的巨礁,非如今之论者所指琅崎岛边或长乐海边的高大山岩,否则如何正面阻挡“往来舟楫”。进而言之,凿除巨礁之后,“移其艰险,别注平流”,“碎巨石于洪波,化安流于碧海”,“安流如砥”云云。这些文字所叙,也都明显指示山石系在海洋之中,而非在闽江口内或江口岸边。所以,经过此番开辟,终于实现“闽越之境,江海通津”。所谓“江海通津”云云,正说明其后闽江与外洋的“海道”已经豁然畅通,再无礁石阻途之虞。

  事实上,“港”的本义主要指一片水域。《康熙字典》释义为“水分流也。一曰水中行舟道”。如闽江水至下游,在今仓山岛北端、淮安村外分为两个支流,称为南、北港,北港即白龙江,又叫台江;南港即乌龙江。它们既是水之分流,自然也是水中行舟之道。准此,则长溪水流至黄崎岭段、向外汇入官井洋,称甘棠港,也正合此义。笔者以为,王审知自主政闽中以后,费6年时间,至904年,才在闽江口外清除大量巨石险礁,其“德化所及”,造福于闽人之对外交通贸易与对中原的朝贡往来。所以唐王朝应闽中官民请求,为之赐号甘棠港,并赠刻《德政碑》。而《德政碑》所记,正是称“赐名其水曰甘棠港”。这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表彰名称,用于“江海通津”的整个航道也未尝不可。照此认识就可以理解,连江与马祖列岛之间的水域航道称南、北“竿塘”,有论者认为可能就是“甘棠”的讹音。如果“竿塘”一词没有其他更合理的解释,自当以“甘棠”为是。

【责任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