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福州文艺网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十九

一口盛满民味的“老井” 方炳桂:大俗,大雅也

2016-12-14 08:50:11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陈洪亮 王礼林 邱陵

一口盛满民味的“老井” 方炳桂:大俗,大雅也

资料图:方炳桂老人谈福州小吃。(福州晚报记者 叶诚 摄)

  独特人生际遇:大量汲取丰富的民俗文化养料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没得过,小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此去何时返?”

  这首耳熟能详的福州现存最古老的民间歌谣,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方炳桂挖掘并推广过的一首民谣。这是方炳桂的看家本领,熟语、谚语、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常常信手拈来,大家称他为福州民俗文化“活字典”。

  根据方炳桂生前自述,他与福州民俗文化结缘靠记忆,也与小时生活环境、人群有关。

  1930年方炳桂出生在福州郊区面饼制作世家,其父承祖业在台江义洲开义兴饼店。自古台江是福州商贸重镇,洋人番商出没。台江市井生活,成了幼年方炳桂“乐园”。他自小在坊巷中穿梭,说福州评话的艺人、婚丧嫁娶时响彻耳膜的十番音乐、磨剪刀补锅手艺人的叫卖声——这些“沾露珠、冒热气”的市井生活,渐渐渗到方炳桂灵魂。

  1951年进入福州市总工会从事职工教育工作。由于工作需要,他从广大工农群众这些底层劳动者身上汲取丰富的民间语言营养,并不断激发着他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而从兴趣到研究,这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源于方炳桂给南下干部做福州话翻译的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普通话还没在福州广大老百姓中普及。“领导做报告,工人听不懂。叫我替南下干部做翻译。”

  由于福州话与普通话在语音上、用词相差甚远,为准确而通俗地翻译,他开始查阅大量福州民俗文化书籍,从方言到俗语,从民间传说到历史事件……查不到,就利用工作机会咨询各行各业工农兄弟。人生际遇让方炳桂开始沉浸在福州民俗文化里。

【责任编辑:伊宁倩】